我寧可選擇造就教會分類:牧會日誌
昨天團契聚會,邀請台中草屯教會的敬拜團隊分享,分享重點在於如何「經歷神」。而昨天分享的傳道說了四個部分,第一:禱告,特別強調方言禱告。第二:求神擴張認識祂的境界。第三:我忘了!ㄏ。第四:尋找屬靈長輩。其中,學生特別反彈的部分是方言禱告。但我想趁著記憶還新,說點我對她分享內容的批判。
這位傳道我猜想應該是在神學院當中受到不少苦毒,因此不斷的影涉神學無用論;等於否定了他在神學院受裝備的那些東西,我認為原因可能在於對神學的定義,有不同的看法。就我而言,神學是信仰的反省,因此每一個人在與聖經與我們所相處的世界,無論是用信仰所灌輸的思考模式或透過教育堆砌的觀念,產生出來的火花,就是在做神學。如此每一個人(信徒)都應該算做是神學家,這種普遍性的價值,不應當被抹滅,因此神學不應當是無用論。
另外,這位傳道也否定過去教會歷史當中的前輩、牧者,透過分享而對信徒產生功用的價值。意思是說,信仰是必須自己去經歷,而不是只單單透過這些牧者或信仰前輩的見證而已。如果她所說是這層意涵,我認同,但必須修正論述的方式。但是她卻不是給我如此的感受,嚴重到讓我「誤以為」她以為自己所講的才是真理,她所傳述的內容才是正道。信仰前輩、牧者有其價值,這點我相信,不然就是自打嘴巴。想想彼得、保羅是不是我們的信仰前輩?他們的話語、他們的生命完全沒有影響力嗎?不!至少,這兩人對我有影響力,並且讓我可以進一步經歷神。更不用說馬丁路德、加爾文、潘霍華、甚至是些近代的人。(有些人因為還活著,所以不方便透露姓名)哈。
另外,還說到,神要讓我們體驗新事,這些事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,所以不要看、期待那些已經發生過的事,相信神會在這世代做新的工作。這論點沒問題!但別忘了保羅說,他只傳十字架和被釘十架的耶穌基督。這些事對保羅而言,是舊的但卻猶如新的,每天讓他生活產生力量的關鍵。這兩個關鍵,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新的!而對基督徒來說,即便是舊的,也應當如同新的事物看待。恕我個人發表淺見:如果這兩關鍵,沒有被大家都知道,我不認為神還有什麼「新事」值得期待。因為對我而言,耶穌就是盼望,十字架就是一生救贖唯一記號。
林傳道分享說:方言禱告是可以透過操練而來,而且是可以造就自己的方法。分享中,她一直說:我是用這種方法經歷到神,所以我鼓勵(我自己詮釋:認為這是唯一)大家用這種方法經歷神,因此不會方言禱告的,你想要學的,我可以指導你。聽到這些東西對我來說,真的不算是新事,真耶穌教會也會用方言禱告,之前參與特會也有傳道這樣教大家,請大家到講台前,不要讓舌頭停止發出聲音,久著之後你就會用方言禱告了。當時,我也出於渴慕所以到台前去,練習之後,我還是沒有這種天分。因此,我不認為方言是可以被教、被操練出來的,特別是屬靈的恩賜,唯有透過聖靈的賞賜,人才有機會得著。有與沒有來自於上帝,有的應當感謝,並依此恩賜造就他人。沒有的也不用沮喪,上帝有祂自己的計畫。不應當強調這是經歷神的唯一方法,即便對你而言,這是唯一,但對神而言,這是唯一嗎?不要窄化、限制了神的作為。難道上帝一定要通過方言禱告才能成事嗎?難道不能透過信仰前輩反省所記錄下來的經歷成就嗎?難道不能透過查經班,透過講解上帝的話語被經歷嗎?無限可能的上帝,要用無限可能的方式,使不同的人,相同的經歷到祂!這點在昨天的分享後,學生與傳道的討論中,我看不到上帝無限可能的部分被認同,只是單方面的表述。傳道,不要限制了上帝的作為。(這句話是對我自己說的)哈。莫特曼說:「基督徒是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,成為一個基督徒是隱而未現的將來之事。」請別忘了是在「過程中逐漸形成」,可以多留一點空間、時間給上帝嗎?「人成為基督徒」好像應該是上帝的事!不是你說的那種唯一的方式才能經歷神!
最後,妳舉例的經文(林前14:4)「說方言的,是造就自己;作先知講道的,乃是造就教會。」「講靈語的人只造就自己,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是造就全教會。」「He who speaks in a tongue edifies himself, but he who prophesies edifies the church.」。強調方言禱告是造就自己,沒錯;但是,保羅的重點是在下半句話,是在面對哥林多教會當中,人人急於彰顯自己,強調個人主義的狀態下所提出的批判,要大家多多做造就教會的事。
有一本書《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》,書中提到,在現代的社會,強調個人主義的潮流下,將信仰趨向隱私化和邊緣化,作者認為這對於信仰本身是一個隱憂和危機。更有人戲稱上帝是人拿來塞牙縫用的!我們處境的個人主義,絕不亞於哥林多教會;因為從我們台灣的信仰群體中發現,人與人之間的冷漠,從區住的範圍,擴張到教會內,即便有握手禮,卻感受不到熱誠。在教會中邀請、要求同工參與服事越來越困難。這樣的處境,難道我們還要強調個人主義嗎?還要強調造就自己嗎?我寧願選擇造就教會!
這位傳道我猜想應該是在神學院當中受到不少苦毒,因此不斷的影涉神學無用論;等於否定了他在神學院受裝備的那些東西,我認為原因可能在於對神學的定義,有不同的看法。就我而言,神學是信仰的反省,因此每一個人在與聖經與我們所相處的世界,無論是用信仰所灌輸的思考模式或透過教育堆砌的觀念,產生出來的火花,就是在做神學。如此每一個人(信徒)都應該算做是神學家,這種普遍性的價值,不應當被抹滅,因此神學不應當是無用論。
另外,這位傳道也否定過去教會歷史當中的前輩、牧者,透過分享而對信徒產生功用的價值。意思是說,信仰是必須自己去經歷,而不是只單單透過這些牧者或信仰前輩的見證而已。如果她所說是這層意涵,我認同,但必須修正論述的方式。但是她卻不是給我如此的感受,嚴重到讓我「誤以為」她以為自己所講的才是真理,她所傳述的內容才是正道。信仰前輩、牧者有其價值,這點我相信,不然就是自打嘴巴。想想彼得、保羅是不是我們的信仰前輩?他們的話語、他們的生命完全沒有影響力嗎?不!至少,這兩人對我有影響力,並且讓我可以進一步經歷神。更不用說馬丁路德、加爾文、潘霍華、甚至是些近代的人。(有些人因為還活著,所以不方便透露姓名)哈。
另外,還說到,神要讓我們體驗新事,這些事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,所以不要看、期待那些已經發生過的事,相信神會在這世代做新的工作。這論點沒問題!但別忘了保羅說,他只傳十字架和被釘十架的耶穌基督。這些事對保羅而言,是舊的但卻猶如新的,每天讓他生活產生力量的關鍵。這兩個關鍵,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新的!而對基督徒來說,即便是舊的,也應當如同新的事物看待。恕我個人發表淺見:如果這兩關鍵,沒有被大家都知道,我不認為神還有什麼「新事」值得期待。因為對我而言,耶穌就是盼望,十字架就是一生救贖唯一記號。
林傳道分享說:方言禱告是可以透過操練而來,而且是可以造就自己的方法。分享中,她一直說:我是用這種方法經歷到神,所以我鼓勵(我自己詮釋:認為這是唯一)大家用這種方法經歷神,因此不會方言禱告的,你想要學的,我可以指導你。聽到這些東西對我來說,真的不算是新事,真耶穌教會也會用方言禱告,之前參與特會也有傳道這樣教大家,請大家到講台前,不要讓舌頭停止發出聲音,久著之後你就會用方言禱告了。當時,我也出於渴慕所以到台前去,練習之後,我還是沒有這種天分。因此,我不認為方言是可以被教、被操練出來的,特別是屬靈的恩賜,唯有透過聖靈的賞賜,人才有機會得著。有與沒有來自於上帝,有的應當感謝,並依此恩賜造就他人。沒有的也不用沮喪,上帝有祂自己的計畫。不應當強調這是經歷神的唯一方法,即便對你而言,這是唯一,但對神而言,這是唯一嗎?不要窄化、限制了神的作為。難道上帝一定要通過方言禱告才能成事嗎?難道不能透過信仰前輩反省所記錄下來的經歷成就嗎?難道不能透過查經班,透過講解上帝的話語被經歷嗎?無限可能的上帝,要用無限可能的方式,使不同的人,相同的經歷到祂!這點在昨天的分享後,學生與傳道的討論中,我看不到上帝無限可能的部分被認同,只是單方面的表述。傳道,不要限制了上帝的作為。(這句話是對我自己說的)哈。莫特曼說:「基督徒是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,成為一個基督徒是隱而未現的將來之事。」請別忘了是在「過程中逐漸形成」,可以多留一點空間、時間給上帝嗎?「人成為基督徒」好像應該是上帝的事!不是你說的那種唯一的方式才能經歷神!
最後,妳舉例的經文(林前14:4)「說方言的,是造就自己;作先知講道的,乃是造就教會。」「講靈語的人只造就自己,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是造就全教會。」「He who speaks in a tongue edifies himself, but he who prophesies edifies the church.」。強調方言禱告是造就自己,沒錯;但是,保羅的重點是在下半句話,是在面對哥林多教會當中,人人急於彰顯自己,強調個人主義的狀態下所提出的批判,要大家多多做造就教會的事。
有一本書《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》,書中提到,在現代的社會,強調個人主義的潮流下,將信仰趨向隱私化和邊緣化,作者認為這對於信仰本身是一個隱憂和危機。更有人戲稱上帝是人拿來塞牙縫用的!我們處境的個人主義,絕不亞於哥林多教會;因為從我們台灣的信仰群體中發現,人與人之間的冷漠,從區住的範圍,擴張到教會內,即便有握手禮,卻感受不到熱誠。在教會中邀請、要求同工參與服事越來越困難。這樣的處境,難道我們還要強調個人主義嗎?還要強調造就自己嗎?我寧願選擇造就教會!
3 Comments:
At 1:02 AM, May 07, 2006 , 豬小草 said...
你對這位傳道--或者說對某種流行的靈恩方言教導--的反省,我非常同意。不過,對於你說「如此每一個人(信徒)都應該算做是神學家」,我其實越來越保留。
我當然可以理解這樣的一段話可以何等的鼓勵信徒勤讀聖經、反省信仰,並且從中得到力量,但我以為這樣的一段話如果操作不當的話,卻會因為把「神學普遍化」以致使「什麼是神學?」這問題變得毫無意義。比方說,跟同志有關的叫同志神學(這應該OK)、跟成功與祝福有關的叫「成功神學」(這也很常聽到),然後還會出現「民主神學」(有人這樣寫,但這是啥?)blah...blah...blah...
這樣的情況其實就類似於現在教會喜歡什麼都講恩賜一樣。教導是恩賜、方言是恩賜、關心人是恩賜、會管理是恩賜,就連對數字敏感懂得投資股票都可以被說是恩賜。
容或將某種過去被視為獨特的事物普遍化是可以激勵人心的,可是怎麼在中間維持那個該有的標準,恐怕是更難,且更重要的。
一點淺見。
At 10:24 PM, May 07, 2006 , Anonymous said...
看到新文章還滿感動的說 ^^
At 3:02 PM, May 08, 2006 , Anonymous said...
聖經上的話:
栽種的和澆灌的,都是一樣,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。(林前3:8)
弟兄們,這卻怎麼樣呢?你們聚會的時候,各人或有詩歌,或有教訓,或有啟示,或有方言,或有翻出來的話,凡事都當造就人。(林前14:26)
我也有聽過信仰是自己與上帝如此個人的關係這種說法,的確將來在審判時,是我們自己去面對上帝。但是並不是我們就不需要去做見證,去造就人,去傳福音了。神設立教會,同時他也是基督的身體,如此重要信仰的一部分,怎麼可能用信仰是個人的幾個簡單的字含括?我覺得可能那位傳道她有她想強調的重點,而洋誌哥你能就你所聽到的信息做這樣的回應和反省,是很好的,也是很值得提醒大家。
不過,對於「每個人(信徒)都應該算做是神學家」我想這要看「神學」被如何定義。如果神學是嚴謹的被定義為眾所皆知一些信仰前輩,如保羅、彼得,或近代的馬丁路德、加爾文、潘霍華等人,他們所研究的神學,可能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可以去跟人談論或辯論如此議題,若非有縝密的思路,也很難對於基督或聖經能做出如此評述。但是若是神學被廣泛地指稱為信仰的話,我贊成每個人都有我們自己所體會到、去經歷到神的部份,的確這都是很重要的「神學」。畢竟大多數的基督徒,是因為如此「神學」而更多的認識神的話,更多的認識神。
Post a Comment
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[Atom]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