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三屆神研:羅馬書分類:牧會日誌
這篇有點落落長,鼓勵你耐心看完它。2/6-11在新竹舉辦神研班,這營會從1971年就開始,大專團契常會鼓勵契友說:大學四年至少要去一次神研班。可是大學四年、神學院三年,我都沒有機會參與過,今年是以大專工作者的小組輔導的身份參加,心中不免有些擔憂,因為據說神研班的輔導角色很重要。參加完之後,我感謝上帝使一切都順暢,但我認為成功的小組不僅是要有好的輔導員,更要有好的小組員熱情參與且積極上進。而這些小組員正有這些特質。
羅馬書是一本精闢的神學著作,沒有人可以說你有十足的把握,完全掌握了它的精髓;馬丁路德也是在信仰經驗中,體驗到兩種不一樣的羅馬書,他說:「我曾極度盼望了解保羅寫給羅馬人的書信;在我的思路中沒有其他任何事,只有「神的義」這句話,因為我認為按這義的意思來說,神既然是公義的,又行事公義,以刑罰不義之人。我晝夜思想不解,直到我領悟了這個真理,所謂神的義是祂藉著恩典與純出於祂的憐憫,稱我們為義。....現在全本聖經對我有一個新的意義,在過去「神的義」怎樣使我充滿仇恨,現在卻使我在更偉大的愛中享受不能言諭的甘甜。」
而近代的神學大師卡爾巴特,更是在牧會的挫敗中,從新詮釋羅馬書後,成為神學院競相邀約的教授(他沒有實際的博士學位)。這些有名的神學家,他們不是沒有讀過羅馬書,也不是讀過一次羅馬書後就完全通徹了解,他們是在生命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中,體會到聖靈藉著羅馬書向他們說話。巴特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,他如何遇見了羅馬書:「讀者自己能夠看得出來,這本書是因充滿發現的喜樂感而寫出來的。保羅的大能的聲音,對我來說具有新鮮感,如果對我是這樣的話,我相信對其他許多人一定也是這樣。不過,直到現在,我這工作雖已完成,我感到還有許許多多的聲音,我還沒有聽到....」。他把自己比作一個人,在黑暗中拉緊一根繩子作引導,他發現自己拉著一根有鈴的繩子,鈴子的聲響足以令死人醒起。
如果你只讀過一遍羅馬書,那你真的該再多讀幾遍,因為有許許多多的聲音,你還沒聽到。
「上帝使全人類被囚禁在不順服當中,好對他們顯示祂的慈愛。」(羅11:32)巴特在他的書中這樣詮釋這一段話,這段話也是我在神研班的重要收穫。他說:「我們回過頭來,驚訝地發現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個令人極為不安的公理。在這一公理之中也許可以找到解開全部羅馬書,且不僅僅是羅馬書的鑰匙。保羅(不僅僅保羅!)談上帝、義、人、罪、恩、死、復活、律法、法庭、拯救、遴選、遺棄、信仰、愛、希望,談耶穌基督的日子,但他指的是什麼?拼寫這些原始詞語必須運用怎樣的範疇?回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理解這一句話。它是衡量一切的標尺和天平。它對每位聽眾和讀者而言本身就以自己的方式制定了雙重預定(My comment:是罪人但卻也是義人)的標準,它顯然試圖闡釋這雙重預定的終結意義。.....這裡是隱秘的、未識的、難以理喻的上帝,對祂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,祂是主,是我們在耶穌基督之中的父。這裡是上帝的可能性,他近在咫尺,豐富多彩,但又不可思議的。這裡是上帝思想的起點和終點、途徑和目標。這裡是信仰的對象。這裡是基督教的本質。教會有希望。希望即在此。沒有什麼其他的希望。但願教會能把握這一希望。「記住這句要領,它詛咒全部塵世和人類之義,僅僅讚揚上帝之義,唯獨通過它才能獲得信仰(路德)」。」
轉摘哪麼多,只在說明一個重點,人的卑微渺小對比充滿無限可能的上帝。祂的選召出於愛與憐憫,祂賞賜的盼望永遠使我們充滿希望。